健康教育
【健康科普】肠之道,道之常
肠之道,道之常

肠道是人体消化、吸收和免疫的重要器官,但现代人不良的饮食习惯、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,让肠道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。从肠炎、肠息肉到结直肠癌,许多肠道问题早期可能毫无症状,一旦发现却可能为时已晚。



一、肠道疾病的“高危信号”
以下症状可能是肠道疾病的预警,需及时就医:
排便异常:长期便秘或腹泻、便血、黏液便
腹部不适:反复腹痛、腹胀、不明原因体重下降
肛门异常:痔疮反复出血、肛门肿块或疼痛。
二、预防肠道疾病的5大核心策略
1. 饮食:肠道健康的基石
高纤维饮食:膳食纤维是肠道的“清洁工”,建议每日摄入25-30克(如燕麦、全麦面包、豆类、蔬菜)。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:WHO指出,每日摄入超过100克红肉,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7%。
补充益生菌:酸奶、泡菜等发酵食品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;多喝水:每日1.5-2升水,软化粪便,预防便秘。

2. 运动:激活肠道动力
久坐会减缓肠道蠕动,增加便秘和肠息肉风险。推荐:每天快走30分钟或每周3次有氧运动(如游泳、慢跑)。办公室人群: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,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排便。
3. 戒烟限酒:降低癌变风险
吸烟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.2-1.5倍;酒精直接刺激肠道黏膜,长期饮酒可能诱发肠息肉。

4. 定期筛查:早发现早治疗
40岁以上人群:建议每5-10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;高危人群(家族肠癌史、长期炎症性肠病):筛查年龄需提前至30-35岁。
注意:肠息肉发展为癌症通常需5-10年,早期切除可阻断癌变。

5. 管理压力和作息
长期压力过大会扰乱肠道神经调节,引发肠易激综合征。
保证7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;
通过冥想、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。
三、容易被忽视的“隐形杀手”
1. 滥用泻药:长期依赖泻药会导致肠道功能退化,加重便秘。
2. 憋便:粪便滞留增加毒素吸收,损伤肠黏膜。
3. 过度减肥:极低热量饮食可能引发肠道菌群紊乱。
四、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
四、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
老年人:肠道蠕动功能下降,需增加纤维摄入,警惕肠梗阻。
术后患者(如肠癌手术):遵循医嘱调整饮食,定期复查防复发。
孕妇:孕期便秘高发,可适量补充纤维素,避免久坐。


肠道被称为“第二大脑”,它的健康直接关系全身状态。从今天起,调整饮食结构、坚持规律运动、重视早期筛查,就能大幅降低肠道疾病风险。


END